iFunnels-Ai數位行銷生態圈

Google AI 摘要時代必備!結構化資料標記全攻略

SEO 結構化資料

文章目錄

現在 Google 搜尋越來越聰明,AI 摘要(AI Overviews)一出現,大家都想知道怎麼讓自己的內容被選進去。

 

但你知道嗎?關鍵就在「結構化資料標記」這一步。如果你還沒開始用 Schema,把網站內容標記清楚,等於放棄被 Google AI 引用的機會。

 

這篇就來手把手教你怎麼優化結構化資料,從格式選擇、實作技巧到內容策略,讓 AI 更容易「看懂」你的網頁,也更願意把你推上搜尋最上方!

為什麼 SEO 要用結構化資料?

 

結構化資料是什麼?

 

結構化資料就像幫你的內容「貼標籤」。

用 Schema.org 規範,透過 JSON-LD 格式,把文章主題、作者、發佈時間、步驟、價格等關鍵資訊清楚標記出來。

 

對訪客來說,版面看起來一樣;但對搜尋引擎來說,等於收到一份可以直接讀懂的「資料卡片」。


簡單例子:

 

  • 文章頁用 Article(含 headline、author、datePublished)

 

  • 教學文用 HowTo(步驟、所需時間、材料)

 

  • 問答文用 FAQPage(問題與回答成對出現)
    做對標記,Google 不用猜,就能準確理解你這頁到底在講什麼。

 

AI 摘要對網站有什麼影響?

 

AI 摘要會在搜尋結果最上方,用生成式模型把多個可信來源的重點「揉成一段答案」。

 

它不只是傳統藍色連結的排序,而是比賽「誰的內容最容易被 AI 抓到、讀懂、引用」。

 

影響包括:

 

  • 可能少了部分自然點擊,但被摘要引用時,品牌能見度與權威感提升。

 

  • 內容必須更結構化與可擷取,清楚的段落層級、明確的定義更吃香。

 

  • 技術與內容要雙軌並行,不只寫得好,還要「標得對」。

 

怎麼用結構化資料進 AI 摘要?

 

重點是「讓機器一眼看懂」

選對 Schema

  • FAQPage:有「問+答」成對內容,每題精煉。

 

  • HowTo:步驟要連貫,補所需時間、工具、材料。

 

  • Article:補齊作者、發佈時間、標題與主題摘要,並確保頁面可讀的 H1/H2 與 JSON-LD 一致。

 

保持一致性

 

  • 標記內容必須和頁面文字一致;不要只在 Schema 裡有,頁面卻看不到。

 

  • 用 Rich Results Test 或 Search Console 檢查錯誤與警告。

 

提升可擷取度

 

  • 結論前置、定義一句話說清楚;段落小而精,標題明確。

 

  • 關鍵數據與步驟用條列呈現。

 

配合技術 SEO

 

  • 頁速、行動體驗、可抓取性都要到位,避免標記正確卻抓不到。

 

把這些做到位,不只是「有上 Schema」,而是讓 Google AI 能快速理解、放心引用,進而提高出現在 AI 摘要區的機率。

選對格式與類型,標記一次到位

 

為什麼選 JSON-LD?

 

JSON-LD 是目前最穩、最好維護的做法:

 

  • 不動到版面:用一段 <script type=”application/ld+json”> 就能完成,前端排版不受影響。

 

  • 維護簡單:不會把標記塞進每個 HTML 標籤,改版、改字串都更安全。

 

  • 相容度高:搭配 Tag Manager、SSR/SPA 都好上手;可用 @id 串起站內多個實體。

 

  • 一致性好:可確保頁面可見文字與結構化資料同步(標題、作者、發佈與更新時間)。

 

最小可用範例(Article/BlogPosting):

<script type=”application/ld+json”>

{

  “@context”: “https://schema.org”,

  “@type”: “Article”,

  “@id”: “https://example.com/posts/ai-structured-data#article”,

  “headline”: “Google AI 摘要如何應對:結構化資料標記指南”,

  “description”: “用 JSON-LD、FAQPage、HowTo 提升可擷取度與引用機率。”,

  “author”: { “@type”: “Person”, “name”: “Your Name” },

  “publisher”: { “@type”: “Organization”, “name”: “Your Brand”,

    “logo”: { “@type”: “ImageObject”, “url”: “https://example.com/logo.png” }

  },

  “datePublished”: “2025-08-01”,

  “dateModified”: “2025-08-06”,

  “mainEntityOfPage”: “https://example.com/posts/ai-structured-data”

}

</script>

 

小撇步:

日期請用 ISO 8601、加上 dateModified;站內多處提到同一篇文章時,用同一個 @id。

 

常用 schema 怎麼選?

 

先看內容型態,再對應類型與必要欄位:

  • Article / BlogPosting / NewsArticle:一般文章/部落格/新聞。要有 headline、author、datePublished、dateModified、mainEntityOfPage。

 

  • FAQPage:頁面上真的有「問+答」成對內容;每題精煉可獨立引用。

 

  • HowTo:步驟式教學;補 step、totalTime、tool、supply,步驟可執行、順序清楚。

 

  • Product:商品詳頁;搭配 offers(價格、貨幣、供貨狀態)與 aggregateRating/review(若有)。

 

  • BreadcrumbList:幾乎每頁都可用,提升脈絡與可擷取性。

 

  • Organization / Person:站點層描述品牌與作者;加上 url、logo、sameAs(社群、Wiki)。

 

  • WebSite + SearchAction:首頁實作站內搜尋提示。

 

  • VideoObject / ImageObject / Event / LocalBusiness:有影片、活動、在地門市就對應標起來。

 

實務原則:

 

  • 每頁 以 1 個主類型 為核心,其他為輔助(例:Article + BreadcrumbList)。

 

  • 站點層(Organization、WebSite)放模板;頁面層(Article/FAQPage/HowTo)放各自內容。

 

  • 用 @id 串聯(例如作者頁、品牌頁、文章頁互相引用),建立清晰知識圖譜。

 

少用 Microdata / RDFa,別混標

 

Microdata、RDFa 雖然可用,但容易出現以下問題:

  • 綁死在 HTML:標記分散在各標籤,前端改版就容易壞。

 

  • 可讀性低:難以檢查與維護,開發、內容、SEO 團隊協作成本高。

 

  • 混用風險:同頁同內容同時用 JSON-LD + Microdata 可能造成訊號衝突。

 

建議作法:

 

  • 統一採 JSON-LD;若有舊版 Microdata,排程「單一來源」遷移,避免重複與矛盾。

 

  • 上線前用 Rich Results Test / Search Console 檢查錯誤與警告。

 

  • 保持一致:Schema 必須對得上可見內容;FAQ 要真的在頁面上;HowTo 不能拿來包新聞。

 

  • 避免濫標:不要為了搶露出硬塞不符合的類型或屬性,違規可能被忽略或移除豐富結果。

 

把格式與類型選對,你的標記才是「可維護、可驗證、可被引用」的高品質訊號,後續再配合內容結構與技術 SEO,進入 AI 摘要的機率才會穩定往上。

實作怎麼做?

 

先選類型:這頁該用哪種 Schema?

 

挑 Schema 的原則很簡單:看內容型態對號入座,不要硬標。

 

  • Article / BlogPosting / NewsArticle:一般文章、部落格、新聞。補齊 headline、author、datePublished、dateModified、mainEntityOfPage。

 

  • FAQPage:頁面上真的有「問+答」成對內容,每題可獨立成立,答案不灌廣告話術。

 

  • HowTo:步驟教學內容清楚、可執行;補 step、totalTime、tool、supply 等欄位。

 

  • Product(若是商品頁):標 name、image、description、sku,搭配 offers(價格、貨幣、庫存)與 aggregateRating/review(若有)。

 

  • BreadcrumbList:幾乎所有內容頁都能加,幫 AI 讀懂層級關係。

 

  • Organization / Person:站點層描述品牌與作者(logo、url、sameAs)。
    小提醒:每頁以 1 個主類型為核心(例如 Article),其他做輔助(Breadcrumb、Org/Person)。同一實體用固定 @id 串起來,避免重複與衝突。

 

寫 JSON-LD:範例+放哪裡最安全

 

寫法用一段 <script type=”application/ld+json”>,不用碰版面就能完成。可放在 <head>(首選)或 <body> 底部。


最小可用範例(Article/BlogPosting)

<script type=”application/ld+json”>

{

  “@context”: “https://schema.org”,

  “@type”: “Article”,

  “@id”: “https://example.com/posts/ai-structured-data#article”,

  “headline”: “Google AI 摘要如何應對:結構化資料標記指南”,

  “description”: “用 JSON-LD、FAQPage、HowTo 提升可擷取度與引用機率。”,

  “author”: { “@type”: “Person”, “@id”: “https://example.com/#person”, “name”: “Your Name” },

  “publisher”: {

    “@type”: “Organization”,

    “@id”: “https://example.com/#org”,

    “name”: “Your Brand”,

    “logo”: { “@type”: “ImageObject”, “url”: “https://example.com/logo.png” }

  },

  “datePublished”: “2025-08-01”,

  “dateModified”: “2025-08-06”,

  “mainEntityOfPage”: { “@type”: “WebPage”, “@id”: “https://example.com/posts/ai-structured-data” }

}

</script>

 

實作重點

 

  • 一致性:Schema 要對得上可見文字(標題、作者、日期)。

 

  • 時間格式:用 ISO 8601,記得更新 dateModified。

 

  • 共用實體:作者、品牌用固定 @id;多語或多模板時更好維護。

 

  • 部署方式:可直接寫模板,或用 GTM 注入;SPA/CSR 建議 SSR 或在初始 HTML 輸出,避免被延後渲染吃不到。

 

  • 避免重複:同一頁不要 JSON-LD + Microdata 混用;舊標記要先清乾淨。

 

上線前必做檢查:Rich Results Test & Search Console

 

1) 先在本機/測試站驗證

 

  • 用 Rich Results Test 檢查:是否偵測到正確類型?有沒有錯誤/警告?必要欄位是否完整?

 

  • 測 單一頁面輸入+純 JSON-LD 片段 兩種模式,確保模板與資料本體都 OK。

 

2) 上線後進 Search Console 看報告

 

  • 進 增強功能(Enhancements) 檢查各類型(FAQ、Breadcrumb、Product、Video、HowTo…)狀態。

 

  • 用 網址檢查工具 看即時索引狀態與擷取結果;若頁面是 SPA,確認 Google 看到的 HTML 內真的含 JSON-LD。

 

  • 有錯誤就修正後,點 驗證修正,追蹤通過率。

 

3) 持續監控與維護

 

  • 版本更新或改版後,重新抽查核心模板頁(首頁、文章、分類、商品)。

 

  • 建立 變更清單:只要改標題、作者區塊、價格區,都要同步審視 Schema。

 

  • 追蹤 展示類型變動(例如 FAQ 富結果政策調整),避免因規則變更導致露出消失。

 

把「選類型 → 寫 JSON-LD → 驗證與監控」這三步做成固定流程,你的結構化資料就會穩、準、可被 AI 快速擷取,進入 AI 摘要的機率自然水漲船高。

SEO 結構化資料

技術 SEO 也要跟上:讓 AI 更快抓到重點

 

語意要清楚、段落要有層次

 

AI 喜歡「一眼就懂」的內容結構。

 

  • 先給一句話結論(定義或重點結論前置),後面再展開。

 

  • 用 H1(唯一)→ H2 → H3 的階層寫作;一段只講一個重點。

 

  • 清單、步驟、表格該用就用:定義題用一句話,流程題用有序清單(1. 2. 3.),比較題用簡潔表格。

 

  • 採用語意化標籤(<article> <section> <ol> <li> <figure> <table> <th>)與描述型 alt,方便模型抽取。

 

  • 讓頁面可見資訊與 Schema 對得上:作者、日期、步驟、FAQ 的問答都要在頁面上「看得到」。

 

速度與行動體驗要快又順

 

好內容若載入慢,AI/爬蟲也抓不全。盯緊 Core Web Vitals:LCP < 2.5s、CLS < 0.1、INP < 200ms


實作要點:

 

  • 影像:用 WebP/AVIF、srcset/sizes 響應式、lazyload 非首屏、preload hero 圖

 

  • CSS/JS:抽出 Critical CSS 內嵌,其他延後;JS defer/async、清掉未使用資產;減少第三方腳本。

 

  • 字體與連線:preconnect 常用網域,font-display: swap,走 HTTP/2/3,設好快取。

 

  • 手機體驗:<meta name=”viewport”>、足夠字級與點擊區、避免蓋版彈窗;表單元件要可點、可放大。

 

  • 渲染策略:SSR/預渲染關鍵內容與 JSON-LD,避免重要資訊只在客端晚一步才產生。

 

別擋爬蟲:robots 與 JS 解析都要通

 

讓 Googlebot 與 AI 能抓、能渲染、能讀懂。

 

robots.txt 不要誤擋資源:CSS、JS、影像資料夾別封;常見白名單做法(示意):

 

makefile

User-agent: *

Disallow: /wp-admin/

Allow: /wp-admin/admin-ajax.php

# 確保資源可抓

Allow: /*.css$

Allow: /*.js$

 

  • 避免錯誤標記:頁面不該 noindex、也別用 data-nosnippet 擋掉關鍵段落;X-Robots-Tag/meta robots 與需求一致。

 

  • 正確回應碼:避免軟 404、登入牆或 403 擋資源;站內搜尋、重複頁面設好 canonical

 

  • 渲染可見:把關鍵文字與 JSON-LD 放在初始 HTML;不要等使用者互動才載入。若是 SPA,確保伺服端輸出可抓取的初始內容。

 

  • 檢查與監控:用 URL 檢查(看「Google 抓到的 HTML」)、PageSpeed/Lighthouse、Rich Results Test 驗 Schema;改版後抽測模板頁。

 

把結構(寫作層次)+速度(CWV)+可抓取(robots/渲染)一起做到位,AI 既能抓得到、渲得快,也更容易在摘要裡引用你的重點。

內容策略要轉彎:從拼排名到「被 AI 引用」優先

 

聚焦使用者意圖,不是關鍵字堆疊

 

AI 要的是「直接解答」,不是長篇鋪陳。

 

  • 先判斷意圖Know / Do / Compare / Local,對應用「定義句、步驟、比較表、清單」。

 

  • 一句話結論前置,後面再補背景、限制與例外情況。

 

  • 把「使用方法、條件、注意事項」分段清楚,利於模型抽取。

 

  • PAA(People Also Ask)與站內搜尋詞做子標題,每題獨立成段、可被引用。

 

  • Schema 與版面一致:FAQ 真問真答、HowTo 真步驟,不要只標不寫

 

小清單每段落是否能被單獨複製,仍自成意義?能→更容易被引用。

 

建 E-E-A-T:讓 AI「敢」引用你

 

把可信度做在頁面與全站層級。

 

  • Experience / Expertise:給作者具體履歷與實務經驗(做過什麼、測過什麼),不是空泛頭銜。

 

  • Authority:放企業/品牌背書、合作單位、獎項、媒體報導;站內有「編採/審稿流程」。

 

  • Trust可查證的引用來源(盡量原始資料或官方文件),外鏈標註清楚;隱私、聯絡方式、退換/評測政策透明。

 

  • 站點層 Schema:Organization / Person / WebSite+SearchAction,頁面層:Article/FAQ/HowTo;用固定 @id 串聯。

 

  • 內容層證據:實測照片/影像、數據表、方法步驟與限制,避免過度宣稱。

 

小清單頁面是否看得見作者簡介、參考來源、最後審稿時間?能→信任感上升。

 

常更、常露出:用新鮮度與外部聲量加分

 

AI 偏好新、可驗證、被多處提及的內容。

 

  • 固定更新節奏:核心頁(錨點文)每季檢視,重大資訊變動即時更新;頁面露出「最後更新日期」與版本摘要

 

  • 內容再利用:把主文濃縮成短影片、懶人包、投影片、資訊圖,回鏈到原文;同主題建立內容叢集與內鏈。

 

  • 多平台觸達:LinkedIn/YouTube/Medium/部落格、在地社群(如 PTT、Dcard、Facebook 社團)發佈重點摘錄與研究亮點,累積第三方提及。

 

  • 數位公關:針對產業議題做小研究/調查,發新聞稿或專家評論;爭取媒體/協會/論壇轉載與引用。

 

  • 技術同步:更新內容時同步更新 JSON-LD(dateModified、新段落對應的 FAQ/HowTo),避免內容新但標記舊。

 

小清單

這篇內容近 90 天有更新嗎?有被第三方提及或引用嗎?Schema 是否同步更新?

若是→更有機會被 AI 捕捉與引用。

SEO 結構化資料

如何優化結構化資料標記 總結

 

想讓你的內容被 Google AI 摘要選中,不只要懂 SEO,還得把結構化資料做到位。

 

先選對 Schema 類型,用 JSON-LD 乾淨標好,內容和標記一致,讓 AI 一看就懂。

 

版面結構要清楚、速度要快、行動端體驗要好,別讓爬蟲被 robots 或 JS 擋住。

 

寫內容時聚焦使用者意圖,回應問題要精準,並建立 E-E-A-T 提升信任感。

 

最後記得定期更新,並透過多平台曝光累積聲量,這樣才能在 AI 摘要和搜尋排名都站上更有利的位置。

如何優化結構化資料標記 常見問題FAQ

 

Q1:JSON-LD 可以同時在 <head> 和 <body> 放兩份嗎?

 

不建議。重複的標記可能讓 Google 搞不清哪份才是正確的訊號,甚至被視為重複內容。

 

建議保留一份放在 <head>,方便維護與統一管理。

 

Q2:如果 FAQ 頁內容會隨季節變化,Schema 需要重新送索引嗎?

 

最好要。每次 FAQ 內容有變動,尤其是問答的文字改了,就應該更新 JSON-LD 並透過 Search Console 的「重新索引」功能請 Google 抓新版本。

 

Q3:AI 摘要引用內容時,是否會顯示原網站的連結?

 

目前大部分情況會,但格式可能不同。有時會放在段落下方,也有時只顯示品牌名稱,所以內容結構與品牌辨識度要做好。

 

Q4:更新 dateModified 會不會影響 Google 對文章排名的評估?

 

只要真的有內容更新,就改 dateModified 不會有問題;但如果頻繁改日期卻沒更新內容,Google 可能會忽略甚至降低信任度。

 

Q5:如果內容是會員限定,AI 摘要還抓得到嗎?

 

如果 Googlebot 抓取時看不到完整內容(例如被登入牆擋住),AI 摘要就無法引用。

 

想讓它引用,就得讓重要段落對爬蟲可見

購物車